舞龙是中国传统社火表演形式之一,在中国许多地方均有传承。山丹舞龙民间称为耍龙,其起源久远。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、龙身、龙尾,上面套布,再画上色彩。龙身有许多节、节数可多可少,但必须是单数。每节中点燃蜡烛,有的地方不点蜡烛,而是用手电筒。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。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.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,称之为引龙。
舞龙社火在山丹较为普遍,较出名的是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和东乐乡城西村,西街村民国年间的龙骨架现在仍保存完好,其的特点在于体积比较大,总长近五十米,龙头重62斤,龙身12节,闰年13节,参与人数众多,龙的整体色调为蓝色调,俗称“水龙”。
耍龙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,二月二结束,历时一月有余,正月十五达到高潮。西街村耍龙还有一定的讲究,五行相克不耍,耍三年,停三年。每年腊月三十大龙耍到南湖取水,龙头吊两个水瓶用来装水,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,耍龙时当地百姓抱着小孩,常年得病的人有钻龙身的习俗,钻了龙身小孩的毛病少了,健康活泼,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。
耍龙的整个场面非常宏大,场地面积近一个足球场大小,但参与耍龙的演职人员近百人,分为六个步骤,①盘场,②祭拜4门(东、西、南、北),③龙抱柱,④鸳鸯八卦阵,⑤龙睡觉,⑥龙抱蛋。最后一节节奏加快,演出达到了高潮,最壮观要在晚上整个龙身灯火透亮,龙嘴喷火,在夜间表演有强烈的艺术效果。在整个春节期间沿街商铺,新建住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家都要请到自家耍,寓意保平安,祝发财。西街大龙与我县东乐的龙是不相见的
,因为东乐乡是水龙,水火不融,东乐的龙只能在当地耍,一般情况不进县城,现在社火调演也就不再讲究了,总之我县西街村的大龙在整个甘肃也算最大的,在全国来说超过50米的龙亦属罕见。其主演器具是扎制龙头和龙身、制作服装、配乐器(鼓、锣、锁呐)等。
西街村和城西村的耍龙现均有传人,但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。代表性传承人如清泉西街的郭建士、东乐城西的王强才等人。
现在主要任务是在年轻一代中培养传人,使这一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下去。
友情链接